王阳明“知行合一”蕴含的哲理
图片
王阳明是有明一代集大成者的大哲学家,他反对那些迂腐于孔孟一成不变思想的文人,在理学思想僵硬的晚明,以一己之力,融合禅宗与理学,继承陆象山的“心学”理论,成为与朱子对抗的人物,平生历经“百死千难”。然而,他愈挫愈勇,高扬良知,挺立主体,以期收拾人心,重整道德,他的“知行合一”理论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心灵净化运动,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。
“知行合一”则倡导我们有知有行,即知即行,将心上格到的理充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,唯有这样理才能成为真正的理,理的价值也才能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充分的展示出来。
一、知而不行,是为不知
“知”指认识、良知、意识;“行”指举止、行为、作为。“知”与“行”应着力并做,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,知行同步。如陆游所言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王阳明开始践行知行合一,变“我知道”为“我行动”。
懂得一个道理却不行动,只是因为没有真正懂得这个道理。
就像《认知驱动》上说的:“当我们通过原理机制彻底看清做一件事情的好处时,便会觉得不做这件事是一种损失。”
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,开解别人的时候容易,大道理一套一套的,但是事情一旦到了自己身上,这些道理却全然没有了效果。道理都懂,但是做不到。实际上,不是懂了而没有做到,而是压根就没懂,所以不能做到。
王阳明认为,知而不行,他们其实是不知。比如一个儿子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孝道,但是现实中经常虐待自己的父母。这个儿子其实并不知道“孝道”。所以王阳明说,“未有知而不行者。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。”
真正学问到家的人,知道了一个善的道理,是马上就会身体力行的。如老子所说,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。”一个人如果真的体悟到了什么是好的、善的,那他一定会去做。
二、行者知之成
“行者知之成”,这句话的关键在于“行”。“行”就是行动也就是实践,俗话说;实践出真知,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空想、空谈。
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正是经过前人不断的实践而历久弥新、愈发厚重的。孔子说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”,说的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。 荀子说“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临深溪,不知地之厚也”,启发我们要注重实践,凡事要自己经历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。 陆游说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讲的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,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,必须亲身实践。
三、知行合一,相辅相成
王阳明: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。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
知道和行动互为表里,相辅相成。慎思之,笃行之。一个人想要知道,不可避免得要去钻研,钻研的过程中一旦要验证某些东西,也就是进入了实践的阶段。
西汉戴圣《礼记·儒行》:“儒有博学而不穷,笃行而不倦。”笃行致远的下半句是“不负芳华”,意思是树立远大目标,不辜负大好年华。笃行致远的意思注重实践,知行合一,言行表里如一,善行而终才能到达成功的目标。形容一个人不停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,以注重实践的方式最后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。
一个人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及素养,并且要注重实践的方式,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,不负芳华,做到以上的笃行致远,知行合一,才可以算得上不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